
金相院
金相院始建于隋朝,原名棲真寺,五代后梁開平二年(908年),高僧如默重建。據傳山上有“空蘭奇香”之異,因而改名“空相古地”。金相院歷宋至元,幾經興毀。據史書記載,明永樂五年(1407年),“檀越容卿蔡氏二世致政捐資修建,三載而成。”明嘉靖年間,寺院又毀于官紳惡僧之手。后于明崇禎八年(1636年),“容卿鄉人怡孚、天孚、周孚、葦孚四人集資獻工,與僧眾竭蹶經營”,才使名剎寶氣重光。到了20世紀20年代,寺院因年久失修,又告破落。主持僧轉博和尚以出家入世之愿,多方聯系鄰近各村主事,成立董事會,致力爭取華僑捐資建寺。后來轉博主持率僧眾披荊斬棘、開荒辟田、封山造林、蒔花制藥,將所制茶餅和中成藥遠銷南洋各地,歷經十年銳意經營,遂有財力整修大雄寶殿、功德堂,擴建海潮庵、仙公樓,新建天王殿、鐘樓、空門、宋和尚塔、金魚池、花圃以及修筑了通向山寺的道路多條。至此,寺院恢宏光大,面貌煥然一新,成為晉南一處游覽勝地。時為有寺以來最為鼎盛時期,時人號其為“萬金”,故又改名為“金相院”。20世紀50年代,由于國防需要,部隊進駐寺院,僧侶遷并于安海龍山寺。改革開放后,經容卿村重修金相院籌備組的艱苦努力,獲準收回舊寺址,逐步恢復原有名勝景點。
目前,金相院值得探究欣賞的還有門前的“化食臺”,寺內的弘一法師題寫的楹聯,修建鼓樓出土的佛陀等。
海潮庵
金相院圣殿左側石崖就是史書記載的應潮窟,目前被筑成水池,只有排干池水才能看見。據明隆慶《泉州府志》記載:“上有小巖,昔人結庵其側。海潮至則石潤,退則石燥。”歷史上,靈秀山下即是大海,受海風和地下水補給的影響,山崖的石頭濕度會有明顯的日變化,在古人看來是極其靈異的,因此,就在它的旁邊建起海潮庵供欣賞和朝拜。海潮庵是歷代文人雅士唱吟詩書之處,更是宋代名士石起宗的讀書處。石起宗,字似之,原籍同安,后移居晉江。史稱他“善字畫,尤工詩賦。”石起宗少年時,刻苦用心、好學不倦,南宋乾道五年(1169年),考中榜眼及第,后任秘書省正字,官至尚書吏部員外郎。他為官力主“行德政,盡其職,絕私情”;政務之余,“喜購書籍,篤學終身”,著有《經史管窺》。
應潮窟的左側有數處摩崖石刻隱然其上,1991年11月石獅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